祠堂文化的教育意蕴及其传承价值
郑雪松
摘要:祠堂是族人孝道的传承场、择业的教育空间、个体社会化的习得地和守法教育的场所等。虽然祠堂文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其传承出现中断。然而现代诉求,使得祠堂文化的当代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祠堂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是传统伦理道德的载体。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还具有无穷的传承价值。
1祠堂与祠堂文化
依据许慎《说文解字》:祠,春祭曰祠。从示司声。堂,殿也。从土尚声。"“祠堂"一词在我国正式出现是在汉代,宋朝时期祠堂建筑只局限于豪族,元朝时期祠堂在民间得以发展,明清时期祠堂在社会上得到大范围推广。宗族通过祠堂的种种规定,使宗族内秩序得到确立。祠堂通过祭祀活动凝聚和教化了族人,彰显了祠堂在家族内的地位。
文化是人化的产物,是人类为了生存以应付自然环境而采取的手段及其产生的结果,不同时代、不同种族的人群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2]从广义上来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从狭义上讲主要指精神文化。祠堂文化指祠堂呈现出来的可见的有形的建筑、祠联、堂号、堂联等物态文化,族谱、族规、祖训、家法、祠堂的收支和管理等制度文化,族风、族俗、祭祀仪式等行为文化,以及族人长期在祠堂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精神文化。总之,祠堂文化是指在祠堂这个神圣的空间里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祠堂文化的教育意蕴
祠堂是祭祀祖先凝聚族人的地方,祠堂通过祭祀列祖列宗之灵发挥其教育功能,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一一一宗族文化及其内涵祠堂文化。明清时代的祠堂实际上是宗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2.1孝道的传承场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忠孝仁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祠堂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孝道的重要场所,这里的“孝道" 包含“生孝'和“追孝"。“生孝"主要指赡养父母和尊敬长辈,“追孝"实际上是对“生孝"的延续和扩展,是对已故祖先的祭祀。
祠堂进行的主要是“追孝"教育,通过盛典祭祀已故祖先以示其在后世子孙中地位,并使后世子孙敬仰之。“生孝"主要指对活着的父母、兄长及其他长辈的孝敬,如有不孝,凝聚族人将其送至祠堂进行教育。山东沂州刘氏宗谱载:“诸子孙忤逆不孝,干犯伯叔父、伯叔祖父者,当合族责板二十,锁祠堂内反省四日。"对于有敢对长辈忤逆犯上者,不孝者,祠堂都要给予特别严厉的制裁。福州龚氏族谱载:“不孝为十恶所不赦,如或有之,于祠堂重杖之,或鸣之官痛惩之一“ " [4]河南渑池唐氏家规:“有子孙忤逆父母者,重笞逐出,永不人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孝子孙因
无颜面对祖宗,常被驱除祠堂。
祠堂所进行的“孝道"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维护长者尊严与权威的传统,虽然约束了个性自由发展,但对长者的尊敬应该弘扬和传承下去。
2·2择业的教育空间
祠堂对族人在职业上的选择上有一定教育作用。不同族人的择业是不一样的,如《海安虎墩崔氏族约》载:“吾家世本业,四民之事亦尝兼有,勤于职而不失其时,皆足以自给;约我族人,士者尽心于学,农者竭力于田,工精其艺,商裕其赀。" [6]
2·3个体社会化的习得地
家族认同的归结点在于“亲缘"和“地缘",亲缘是基于血缘关系的家族特性而言,地缘是基于同一性的家族生活在同一地区而言的。祠堂是族人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家族的中心。个体通过加人祠堂的一切日常行为活动,如婚丧嫁娶、祭祀、贺生等,通过暗示感染和模仿等初级文化传承方式进而形成记忆,记忆是家族认同的基础。通过多次加人,就强化了个体对家族历史和祖宗的记忆与认同。人类个体一种普遍的本质在于人和环境间发生联系而产生感觉、理解和记忆。
2.4守法教育的场所
“除祭祀功能外,祠堂也是明清时期徽州宗族聚会与教化族人进行族内普法宣教活动,以实施族内控制的最重要的场所与舞台"囝祠堂是伦理道德“忠孝仁义"的传承场,“忠" “孝" “仁"、 “义"的推及使人循守礼法。为了维护族人的利益和规范族人的行为,一切行动以国法和“族规"为准,“和"为贵。若有违者,则以惩处。祠堂是执法的重要场所,“祠堂是家族中的长者向族中成员灌输家族意识、执行家教家法的重要场所"。
3祠堂文化传承的中断与现代诉求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是人们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家庭启蒙教育是个体走向社会化的开始。在明清的祠堂文化传承中,既有家庭具有的全面的、直接的和生活性的特点,也有学校和其他专门机构专业性、间接性、工具性等特点。随着西学东渐和欧陆文化的传人,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祠堂文化遭受巨大冲击。
3· 1祠堂文化传承的中断与危机
清末,随着国门被打开后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否定自身传统文化,崇尚西方文化的大运动。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阻碍个人发展"、蔑视个人人格'、`摧残个性"和“专制、保守和迷信"等的代名词。在土改时期,祠堂被没收或征收,彻底消灭了家族的依托中心,祠堂文化在中国大地也几乎销声匿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发生了变化,它的传承模式也受到激荡。当社会发生变迁时,年轻人往往能够较为容易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者为上、长者为尊”的尊卑思想逐渐淡化,文化传承出现世代断裂,“前喻文化"也渐渐失去其权威。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电脑的普及,“前喻文化"让位于“后喻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随着渐趋中断
3.2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诉求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凝练的民族价值观念的浓缩物,一旦失去它,中国人就会失去调节本国本土各种冲突的机制,面临“失根"现象。
孝道在祠堂文化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拜金主义冲击着青年一代的大脑,他们对传统文化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并不极力排斥“祖先"。价值目标的单一和信仰的空缺 “既不俯视大地,也不仰望天空"使得人们走向“寻根"之旅,重温“家风家规"、“祖先''、“家祠"等。
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为传统文化注重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注重“圣人"、“君子"的培养;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视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拓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传统的修身方法注重“学思并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等。
“文化传承的实质正在于不断地达成文化与周围环境的适应,以确保该文化的稳态延续与不断壮大。而支持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实质正在于,帮助该文化稳定其外部环境,确保其调适取向一贯到底,同时激活该文化的相关适应机制,使之获得在新形势下的稳态延续与发展能力。"卪]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祠堂在当代纷纷兴建起来。祠堂的兴建,从某种意义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回归,而且是现代人们的精神诉求。祠堂文化传承的自觉在于其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精神追求,使人们感到生活得和谐自然,祠堂文化传承的价值才得以彻底实现。中,有超过二十处比较集中的武斗死难者墓区,大部分墓碑上连姓名也没有。其中,历史老师站在“反到底"这一边,亲自打死了站在.八一五"那一边的亲弟弟,为此他后悔不已。他的母亲在听到噩讯,正在编织绒线衣的钢针插进手心,中风死去。虹影的虚构与历史的真实完美的结合在这部小说中,家境与民族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虚实相生,国事宏大,家事微妙
上述具有具体时间地点的历史事件叙事,符合实在世界的唯一性,细节饱满。“我"的身世在虹影的笔下,与这些宏大的事件有意结合。虹影自传体小说中的“我",遇到了虹影现实生活中的前夫赵先生,这是虚构世界与实在世界的有意结合。在小说的第十八章,“我"从一个口袋里抽出一张纸,想擦擦嘴,却看到这是一首地下油印杂志上的诗,那首诗是写灾难的,像是专为“我"这样靠了侥幸才从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中存活下来的人写的。“作者姓赵,或许命运真能出现奇遇,让我碰见他,或是一个像他那样理解人心的人,我会与这样的人成为莫逆之交,或许会爱上他,爱情会重新在我心理燃烧。"显然,这个写诗的赵先生,就是以后走人虹影婚姻的那个现实版的赵先生。这符合虹影的现实生活,现实中这部小说成稿成书于19%年,修改稿成书于2m8年,初稿成书的时间与书中赵先生的出现相符合,正是虹影与赵先生在一起的时候,这符合虹影那个时候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