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士们以“道”为最高的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是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以神仙方术衍化形成。被道士们奉为祖天师的张道陵正式创立了教团组织,距现在已经有了1800多年的历史。道家则是春秋时期,老子聚集了古先圣先贤们的大智慧,并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创建了完整的道家系统理论。这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这对于中华哲学、文学、宗教等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经有人评论过说:大多数中国人的性格中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自于道家思想,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一颗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的思想以“道”为核心,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它对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教与道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道家是一种哲学流派,而道教只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流传于世,可以说,道教是脱胎于道家。黄老道家盛行的时间存在于战国中期到秦汉时期,尤其是在西汉的前期。高层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于是就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采纳了当时的大儒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黄老之学便从朝廷流传到了民间,与方仙道和流成为了黄老道。由政治上的信仰变成了民间的宗教团体,《老子》是作为道家思想的源流,被东汉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但张道陵以自己的语言对《老子》进行了改造他对书中进行了删、增、改字的方法,并且对原文进行了大幅的修改。他将原本是蕴含哲学的《老子》改造成了具有宗教信仰的《老子》。在西方,道教和道家被统称为Taoism,再进行区分时会以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和Religious Taoism(道教)加以区分。
而道家出现于春秋末期,而道教则产生于东汉末年在时间上就相隔了600多年。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伏羲神农时期,到了春秋时期时便有老子进行整理以及汇集总结了古老道家思想的精华,就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从此变成了治国治家的至尊宝术,并且形成了一个专门的流派主张“无为、璞朴、应物变化”等等。最为重要的是道家虽然有专门的经典著作,但是它的思想并不阐述于著作之中。
然而黄老之学是以黄帝以及老子为合成,这种思想主张身国同治。以两相自然为本。这种思想成为了历次大乱后巩固政权的治世急药,并且也与古代盛世的关系十分密切。而道教是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觉产生的宗教形式。他们主要追寻的不是思想,而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这在古传统文化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道教将道家原先的道德哲学给神化了一直到了汉朝就形成了教团。
当时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到了唐朝时由于当时的皇帝认为老子乃唐氏先祖,于是就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这偏离了当时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张哲学以及无为而治,而后人却将这种思想给神仙化。道教与道家虽然都以“道”为传统思想,都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但是道教却主张寻求有关炼成神仙的方法。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大多数是指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的宗教观念,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以“道”作为最高信仰的观念。
他们将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修仙境界经典,他们将自身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观念散布在民间。道家尊老子为老子,然而在道教中老子却被道士们尊为太上老君。老子可以说是现实中的大哲学家,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哲学之父。然而太上老君则是属于道教的教主,是神仙的范围。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道教在民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导致太上老君比老子的名号响亮得太多。道家是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流传于世,他们对于文人学者乃至统治阶级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刻的。
但是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它不仅具有形态意识上的功能,它还具有严密的组织以及宗教活动,试图以一种超现实的力量来改变世界从而得到永生。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核心思想是“道”,而道教的核心思想也是“道”。这是道教和道家的相同之处,但是道教追寻的是无为而治,道教所追求的只不过是长生不老之道,以得道成仙为最终目的。
现在的人们普遍认为道教与道家的区别是“道家不事鬼神,而道教事鬼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人们不知道的是,即便是将追求长生不老以及将神仙信仰作为特征的道教,他们的主要任务也不是侍奉鬼神,而是传承“道”。在道家历史上“道”的地位是最高的,因为根据《老子》所记载: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可以看出“道”才是当今道教应该所追寻的。道家是道教的重要思想基础,而道教则是吸收了各种传统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团形式。
起初道家思想还是道教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道家思想作为基础道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信仰而已。但是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道教逐渐将道家思想给改成追求长生不老以及侍奉鬼神的思想。而道教的传统民间信仰的意味很浓,并且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极力的宣传了出世思想。虽然说道教在理论上蕴含着大量的道家思想,甚至奉老子为太上老君。但是这还是不能和道家的思想混为一谈,这也就表明了道教与道家之间的区别。